知多一點點

灣仔是⾹港最早期發展區域之⼀,現時仍保存不同時期的⽂化氣息及歷史建築物。

建於上世紀六⼗年代的海軍商場,由⾹港軍⼈輔導會(Servicemen’sGuides Association)持有,從前的分域碼頭是列國軍艦來港⽔兵登陸的第⼀站,⼩⼩灰⾊的三層建築就在演藝對出近海⽪位置,從⾦鐘中信⼤廈步⾏前往
約五分鐘的路程。

⾛⼊只有三層的海軍商場就像瞬間回到了上世紀七、⼋⼗年代,商場裡的陳設、裝飾都是濃濃的懷舊歐美⾵。過去的歲⽉,如今都被封存在這近海的⼀隅。

分域碼頭的地權將於 2021 年到期了,⾄今還沒有重置的⽅案。染上幾分舊的壁畫、泛⿈的⾨牌、厚重的桌椅,將會伴隨著舊⾹港的記憶同步拆下。或許,這個充滿上世紀⾊彩的⼀隅將不再存在。

⽼⼀輩街坊印象中的灣仔地標,總少不了循道衛理堂,但所指並⾮目前的循道衛理⼤廈,⽽是 1994 年重建前的中華循道會禮拜堂。禮拜堂建於 1936 年,最為⼈樂道 是其中⻄結合的建築形態;紅磚牆配拱形玻璃窗,頂部則以飛檐翹⾓、琉璃⽡; ⼤膽創新之餘,亦可⾒⻄⽅教會為融⼊華⼈社區的諸般努⼒。教堂被街坊稱為中式 禮拜堂,從軒尼詩道乘電⾞歸來,遙遙望 ⾒紅磚牆,就有⼀種快到家了的⼼安。重 建後的禮拜堂變⾝現代⼤廈,地⾯雖保留 了教堂輪廓,但昔⽇的建築特⾊則不復存。

1921-1929 年的灣仔填海,以軒尼詩道與莊⼠敦道交界作為 起點,銅鑼灣波斯富街⼀帶作為終點;⽽這裡⾃上世紀 70 年代⽇ 資百貨公司進駐銅鑼灣中⼼地段開始,逐漸成為港島⼈氣最旺的 ⼀⽚填海地。從⼤丸開始,陸續引⼊松板屋、三越,和崇光,⽽ 四⼤⽇資百貨亦打造了⼀代⾹港⼈的消費⽂化,影響不淺。及⾄ 90 年代中,港⼈消費模式轉變,松板屋、⼤丸、崇光先後結業或 轉讓,隨著 2006 年下旬興利中⼼重建,三越百貨亦撤離了,為⼀ 代⽇本百貨的興盛歲⽉劃上句號。雖然店舖不再,但四⼤百貨仍 是⾹港⼈⼼中的地標,就如⼤丸消失好⼀段時間後,⼩巴司機與乘客仍很有默契地來⼀句「⼤丸有落」。

灣仔既有戰前樓宇、法定古蹟、⼀級歷史建築,亦有現代新穎建築,你以為平平無奇的舊建築,可能就是這個城市的重要⾒證!這個充滿故事的地⽅,你不可能不親⾝到訪⼀趟吧!